沈默並不代表軟弱:內向的你必須看的一本書 - 安靜的力量 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

1 minute read


這本書是我在聽張鈞甯於 Vogue 提供的 night night 真心話節目中聽到的一本書。安靜的力量系列書籍,其內容核心雖相同,卻有不同主題圍繞於不同主軸:

安靜的力量

這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的書,書中內容用非常多的實際案例圍繞著內向者的特質及優勢。

內向者其實比起外向者們,更加有力量。想得很多的內向者們,外表雖然安靜,卻個個是驚人的思想家。

在偶然的機會下讀到這本書,讓我從中更加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內向的特質、了解自己與眼中曾經羨慕「很開放、很嗨、很好玩、感覺很活潑」的朋友們有極大的不同。

但這並不代表我不好,相反,其實我擁有很多他們沒有的特質、深思熟慮的個性、天塌下來都無法撼動的專注力,這都是我曾經羨慕那些人不突出的的優勢。讓我意識到,其實我也很棒!

每段文字所體悟的感觸,都促使我願意撰文。只非常希望你可以早點認識這本書。如果你周遭有著內向的朋友,透過本書,你將會更明白如何與他們相處,並且學會觀察及了解內向者們的優點。

這本書就像一冊指南,教的不是如何把自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如何運用你身上早就存在的美妙特質及技巧,在這個世界大放異彩。

以下我將以安靜的力量 (Quiet Power: The Secret Strengths of Introverts) 這本書籍作為主要摘要的內容,並列舉 3 項我從這本書中所學習到的事。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知道

  • 必須透過 Kindle 或是 博客來 收藏本書的理由
  • 如果你因為太害羞而不敢直接說出內心想法,但這並不代表你不好。你在閱讀後將會明白其實有很多人跟你一樣,你並不需要感到無助!
  • 你將會明白這本書會如何引導你找到自己的特質,並善用自己的優勢!

概覽

作者 Susan Cain 是個不著不扣的內向者,花了多年的撰文,於 2012 年完成了 Quiet 一書,為內向者發聲,在全球引起廣大的迴響。

在 2012 年,Susan 在 Ted Talk 上分享了以內向者為主題的內容:The power of introverts,在我撰文之時,更是已經突破 2800 萬次以上的點閱:

內向的我們,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很怨恨,自己為什麼並不能在眾人或是陌生人面前,自在的展現自己。一旦受到眾人目光投射,早已經恨不得地上鑽個洞躲進去,緊張且不安地要命。

即使努力訓練,在人們面前不這麼膽怯努力的分享想法,還是會感受到一絲絲的不自在,迫不急待的跑回自己的空間充電。

內向有時候可能還帶有貶義的味道:「他很內向」像極在說著「他不善交際、不會與人溝通、性格怪異、有點孤僻」。這麼說來,內向的個性好像並不是一個很令人羨慕的特質,並完全無法在這個急需表達自我想法的社會中生存。

但事實是,內向的你,其實蘊含力量:

慢慢地我了解到,自己面對生活時的沈靜態度,一路走來都賦予我強大的力量。

許多對世界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無論是創辦 Apple 的賈伯斯 (Steve Jobs);或是寫出著名童書 - 魔法靈貓 (The cat in the hat) 的蘇斯博士 (Dr. Seuss),無一不是個性內向的人,但他們把這種安靜的性格變成助力,而非阻力。

內向者沒有一體適用的定義:我們喜歡和人相處,但也喜歡獨處;我們可以輕鬆和人往來,但同時也文靜內斂;我們觀察力敏銳,通常多聽少說;我們有自己的內在世界,而且很看重這個內在世界。

如果說內向者注重內心,外向者就剛好相反,他們在人群中很自在,與人相處特別有活力。

內向者有時候很容易辨認:別人呼朋引伴時,我們會自己一個人縮起腳窩在沙發上,腿上放本書或 iPad;在摩肩擦踵的派對裡,我們可能會和兩三個朋友聊天,但絕對不會爬到桌上跳舞;在課堂上,老師問有沒有人自願回答問題時,我們會把視線移開,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沒在聽,只是想先安靜地聽聽別人怎麼說,準備好了再回答。

然而有些時候,內向者很會隱藏自己的本性,在教室或學校餐廳可能沒人會發現我們其實生性內向;可能舉手投足都是眾人的焦點,但內心卻只想躲開人群,自己獨處。

當然,沒有人是完全的內向或外向。這種內外向的特質像是共存於同條光譜:一端為極端的外向者,另一端則是極端的內向者。人的個性即使再怎麼接近某一端,仍然會帶有少許另外一端的特性。

Introvert vs Extrovert
內向 (Introverts) v.s. 外向 (Extrovert)

內向者 10 大守則

身為內向的你,其實很厲害。書中前幾頁就列舉了 10 大內向者守則直接破題。用來告訴你,安靜的你,其實並不是什麼缺點:

  • 文靜的個性具有看不見的神奇力量
  • 「想得很多的人」,稱為「思想家」
  • 傑出的想法大多在獨處時產生
  • 你的個性可以和橡皮筋一樣伸縮,外向者做得到的,你也可以 (成為眾人目光焦點也不例外)。之後,你還是可以做回安靜的自己
  • 雖然偶爾要有彈性,但最後還是要做回原本的自己
  • 有兩三個知心之交,甚比有一百個點頭之交要好
  • 內向和外相就像「陰」和「陽」,彼此相愛、彼此需要
  • 如果看到認識的人但不想閒聊,就過馬路躲開吧
  • 不是只有活潑外向的人才能領導,甘地 (Gandhi) 就是內向領導人的好例子
  • 用溫和的方式,你可以撼動全世界 — 甘地 (Gandhi)

文靜多有力量?書中同時列舉了許多了不起的藝術家、發明家、科學家、運動員及企業老闆,告訴你,其實他們都是內向的人:

  • 甘地 (Gandhi) 小時候個性害羞,幾乎什麼都害怕,他總是下課一打鐘就衝回家,免得與同學來往。長大後,仍忠於自己的天性,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抗爭引導印度迎向自由。
  • NBA 運動員賈霸 (Kareem Abdul-Jabbar) 可以在上萬名觀眾前使出招牌天鉤。但他其實不喜歡出鋒頭及受眾人吹捧,並且說自己是個怪胎,只是剛好很會打籃球。喜歡閱讀歷史書籍、寫寫內容,並出版過小說和回憶錄。
  • 碧昂絲 (Beyoncé) 雖然小時候就在眾人前演出,仍坦承小時候很內向。雖然現在演出時充滿自信,但仍安靜穩重,觀察入微的內在依然不變。
  • 艾瑪華森 (Emma Watson) 也是內向害羞的人,坦承自己不擅長社交、不會閒聊、認識新人覺得有壓力、在公眾場合非常不自在。但仍在演藝事業上有著傑出的表現、站上聯合國的舞台發表演說為女權發聲,並且於 2011 參加 Visiting Student Programme 完成在牛津大學 Worcester College, Oxford 的學習,才智兼具。
  •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是一位著名的內向者,卻徹底改寫了物理學的定律,發表了舉世聞名的「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

3 個思維讓你更加喜歡內向的自己

世界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內向者,內向的個性並不會在大後就消失;反之,你會逐漸長大,並成為一個內向的大人。你必須接受這項特質,更要珍惜這項特質。

如果你能發現自己內向的特質有多特別,而你喜歡自己的那部分 (有些正來自於你的內向本性),就更能在生活各方面培養出自信。

不必照別人的話去做,選擇所謂「應該做」的活動、交上「應該交」的朋友;你可以做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情,與真正重視的人當朋友。

從現在開始,我們都可以擁有不一樣的思維來學會如何更喜歡自己。以下我將與你分享我在本書中體悟的 3 個思維,讓你也能更加重視並且喜歡自己的特質:

1. 這個世界對內向者很不公平,但我們都能學會理解,並學會發揮自己的優勢

這個社會往往忽視內向的人,我們把能言善道、喜歡爭取他人注意的人當成偶像。彷彿他們是所有人都該效法的模範,也就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才思敏捷、充滿魅力、勇於冒險,而且行動應該勝過沈思。

這種想法在學校影響特別大:學校裡聲音響亮、能言善道的孩子往往人緣最好,老師也會特別嘉獎那些踴躍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

但知識的力量不容小覷,內向就是一種個性。我們都可以學會理解外向、內向者的不同,並且了解,這就像是男女不同性別一樣,造成想法差異的有趣之處。

一旦你如此學會理解自己與外向者與眾不同的地方,自然而然就不再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失落。

檢視自己的內向特質

以下有幾個簡單的問題,能夠幫助你檢視自己是否偏向於外向或是內向的人格特質。這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測驗量表,只用於幫助你檢視自己的特質:

  • 我喜歡一個人獨處
  • 我喜歡深入討論一個主題,不喜歡聊天
  • 朋友說我都會仔細聽別人說話
  • 我喜歡小班級,不喜歡大班級
  • 我不喜歡起爭執
  • 我會把作業做到盡善盡美,才願意給別人看
  • 我自己一個人工作時效率最好
  • 在班上我不喜歡被老師點到
  • 和朋友出去,即使玩得很開心,結束後我還是覺得筋疲力盡
  • 我喜歡和幾個親朋好友過生日,不喜歡開很大的慶生派對
  • 在學校,我不排斥從事個人的大型獨立作業計畫
  • 我常常待在自己的房間裡
  • 我通常不做太冒險的事
  • 寫作業、練習運動或樂器,或進行需要發揮創意的活動時,我一次可以做好幾個小時也不厭倦
  • 我說話前會先思考
  • 聯絡不熟的人,我比較想寫電子郵件或傳簡訊,比較不想打電話
  • 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會讓我不太自在
  • 我比較喜歡問問題,不喜歡回答問題
  • 常有人說我講話很小聲,或說我很害羞
  • 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我寧願整個周末沒事做,也不要塞滿活動

請注意,如同前面提到的,沒有人是完全的內向或外向。這種內外向的特質像是共存於同條光譜:一端為極端的外向者,另一端則是極端的內向者。人的個性即使再怎麼接近某一端,仍然會帶有少許另外一端的特性。

如果上述的問題大部分的回答是 Yes,那僅能說明你傾向於內向者的生活模式,並且因這種模式感到自在。

既然如此,何不學習自己最舒服的模式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告訴大家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與人們相處。一旦你越了解自己,你就越能在對人際關係相處的迷茫中找到你的優勢。

例如:你是一位團隊領導者,但也許你不需要是會積極喊口號、大嗓門有話就說的團隊領導者,但是你可以選擇成為以身作則、全力做好隊員表率的領導者;你可以深入與隊員一對一交流,了解隊員並幫助他們發揮出色的表現。也許不常發言,但內斂沈穩。只要帶領團隊獲得成功,這同樣也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其他你也能做的事情還有 ….

  • 做你自己:真正的朋友會欣賞你原本的面目,不必為了讓人留下好印象,就裝出另一種個性。
  • 別怕孤獨:如果身別的人或朋友待人刻薄、不懷好意,就趕緊抽身。寧可沒有朋友,也不要和一群會傷害、霸凌你的人當朋友。你的朋友應讓你覺得放鬆自在,無論開心難過,都可以讓你展現自己真正的一面。
  • 從小處累積:先找一位好朋友就好,一旦感情穩固了,而且也認識另一位可以真心信賴的人,再開始考慮結交更多朋友。
  • 拋出問題:懂得聆聽是內向者的強項,要好好發揮這項優勢。你可以拋出一個問題並仔細聽,聽完再接著問,讓他們了解到你確實有仔細聽他們說話。你不但可以很快了解對方,也可以趁別人在說話時,趁機喘口氣 (不必說話)。
  • 設想別人的感覺:你可以想像一下對方可能有什麼感覺,這樣與其相處時,也許能自在一些。
  • 把話說出來:沒有人會讀心術,如果對方真心與你交朋友,你可以勇敢的把話說出來

2. 沈默並不代表軟弱 — 內向者可以學會沈靜,不沈默

很多時候,課堂發言或是團體討論的情境不可避免。然而,多數時候,內向的我們可能大部分時間都選擇沈默。也許對於發言沒有什麼自信、或是膽怯,似乎讓人感覺自己並沒有參與討論,好像在放空。

然而,事實是,內向者的不開口,不一定是因為害怕,或是全然沒有在進行思考。而是因為,許多內向的人只在有重要事情要講時,才會開口說話。

外向的人剛好相反,喜歡用說話幫助思考。相較之下,我們內向的人喜歡先想清楚再開口。其他類似的原因如下:

  • 怕講錯話
  • 不想說沒意義的話
  • 忙著聽別人說,來不及想
  • 沒有足夠的時間想出答案
  • 擔心一開口舌頭就打結
  • 不喜歡大家盯著我看
  • 不喜歡成為目光焦點

其實,內向者能專心深入思考單一主題的能力,是一種天賦;如果突然被點起來回答問題,我們可能會呆在原地,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仔細想好答案。

內向的人往往很注意答案是不是有內容、夠不夠清晰。所以寧可不開口,也不願隨便吐出一兩個句子應付。

應對這種狀況,你可以:

  • 找到能自在表達意見的方式:坐在前排,這樣講話時其他人不會注意到其他人都面向著自己,壓力會小一些
  • 早點出擊:搶在所有人面前先發言,盡量早點回答問題
  • 寫小抄:如果擔心會講到一半腦袋打結,可以先在紙上寫上小抄,後續就能參考
  • 後續補充:如果有好的看法,可以在後續透過電子郵件或是其他方式與大家分享,讓大家知道其實你也很認真的在思考這個問題
  • 給自己動力:可以想想,什麼目標對你最重要。你愈是喜歡某個主題,發表意見時就愈有自信

3. 內向不是問題,只是相處模式不同

注意自己在什麼場合中最自信且自在,學到經驗後,就知道什麼樣的活動適合自己。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療癒角落」(Restorative niche),幫助你在面對人群時有可以充電的地方。它可以是臥室、陽台、籃球場、圖書館的隱密角落、洗手間,只要是讓你感覺安全舒適的個人空間都可以

每個人習慣的社交圈大小也不同,從幾個到幾百都有。但都不要緊,只要結交的朋友是自己喜歡的,人數並不重要。

有個內向的朋友,每次有人邀她參加派對都會出席,而且人緣很好,所以邀約不斷。她也很喜歡和大家聚聚,大家也很高興她來參加。

不過一兩小時候,就會感謝主人招待,優雅地道別。沒有人注意到她悄悄離開,大家也不介意先告別,光是看到她來就很高興了。

在安靜的地方獨處一段時間,可以讓內向的人恢復活力,像電池又充飽電一般。所以我們比較喜歡一個人的活動,像是看書、跑步或爬山。如果有人說個性內向就是反社會人格,千萬別信;我們只是和人互動的方式不同而已。

「朋友出去玩還在 Facebook 上貼了一張照片」 ….. 為什麼沒有我?我自己一個人在家好嗎?

社群網站有時會讓我們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被遺漏在外,儘管你想要在家度過寧靜的夜晚,但在網路上看到別人週六晚上都有活動時,可能會因此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懷疑。

不過,如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因此錯過別的事,也不需要後悔。你可以選擇把手機調成勿擾模式 (Do Not Disturb),這樣在當你沈浸於自己喜愛的事物時,就不會因社群網站的通知而干擾受到影響,而覺得自己應該去做別的事。

要記得,大多數人在網路上呈現的生活都經過美化。滑滑你朋友的 Instagram 上都貼了哪些照片?度假、美食、在派對裡開懷大笑、身邊朋友環繞 ….. 可是沒有人會貼星期天早上穿著睡衣吃穀片這種沒那麼光鮮動人的照片。

所以你無需違背自己的意志,而選擇迎合讓自己看起來好像很受歡迎。選擇自己舒適的方式和空間,並追隨自己所愛熱情的事物,你打從心底會更愛死自己在做的事情。

總結

內向的人擁有神秘能力:深刻思考、專心一志、安於孤獨以及擁有絕佳的聆聽技巧。

雖然這個時代,似乎不太能夠容忍沈默不語;但是請切記,這個世界上像我們內心一樣個性內向的人,仍比你想像中的要多。

全世界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內向者。有不少個性和你一樣的人,都在努力穿越一道道擁擠、混亂的走廊。

身為內向者的你,有能力成就任何事。

內向的人可以靜靜地撼動世界、話不多卻可以一語道破、不善張揚卻蘊含高深的內涵。無論你的個性是內向或外向,安靜的力量這本書依舊能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並學會擁抱自己的特質:

  • 找到你最熱切的理想:凡是追求崇高的理想,就不時會遭受考驗,所以一定要選擇自己有強烈共鳴的理想
  • 發揮自己的長處:記得擁抱你文靜的長處,並盡量學習每一件事
  • 建立有意義的人脈:你不用每個人都認識;認識幾個真誠、深交的朋友,會比一幫泛泛之交更有力量
  • 挑戰自己,延展橡皮筋:你可以每天做一件會讓你害怕的事情,小事也行 (在課堂舉手發言、坐在不認識的人旁邊)。挑戰自己,突破舒適圈可是件會讓人上癮的事情。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固定去做有挑戰性、也覺得有收穫的事情。
  • 堅持不懈:相信自己的使命,如此才能排除萬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中,提供了身為內向者的你如何運用自己人格特質,依然能於生活中大放異彩。如果時間能回溯,我很希望自己在國中、高中時就讀到這本書,因為它完全讓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特質,並且為自己擁有這項內向者的天賦開始感到自信。

(本書也提供了給予老師、家長相應的指南,幫助你協助內向青年找尋挖掘自身的特質,真恨不得每個修教育學程的老師都應該讀一遍。)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內向的自己,並想學習更多與之相處的方法。你可以透過下列連結取得相關的電子、實體書籍版本直接收藏至你的書單: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Kindle)

Kindle 數位版售價 $5.50 優惠連結

獲取優惠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博客來)

安靜的力量,從小就看得見 (博客來)

博客來 79 折優惠連結

獲取優惠

看更多系列文章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