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回歸本質,找尋自己
(Photo credit: kodomut)
思考?你會思考嗎?
從國小到國中、國中到高中, 師長們其實默默的都為我們瘋狂的洗腦大學多美好的印象, 說著說著,其實默默的心裡自己也信了,
為了進入好學校、好大學,所以努力讀書、追求好成績, 特別是台灣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升學考試,把我們自己訓練的跟考試機器一樣。
從小其實我不愛讀書,也很討厭制式考科的教育制度,
但是因為父母、老師的期待,你還是會把該唸的本分給唸完,
寫著一堆不知道哪裡來的教科書、考卷、課堂隨時的小考,
搭配一堆無腦的畫叉否定跟訂正,不知道在訂正什麼,只為了下次不要再錯這題,
甚至為了配合出題者的答案,要去”背”這個形式的答案。
班上總是有那種就是沒辦法讀書的同學,比較愛玩,無法專心讀一大堆教科書,所以成績差不停的被老師勸說。
但是相對的,你只要乖乖讀書,成績都不會太差,大家還會很愛你,甚至把你當神膜拜。
從考試過程中我們不停的猜測、與同學競爭,成績好的同學就會被老師拿來當範本, 不愛唸書的同學就會被貼上沉淪的標籤。
國中,老師跟你說考上好高中就有好前景…
高中,考上好大學就可以玩四年,找工作不用煩惱…
就這樣一路來到大學,才發現事與願違,
當你進到大學, 若有機會教授在課堂上突然要求你自己思考,
漸漸的,你才會意識到其實你已經忘記 怎麼思考 這件事情,
什麼是思考,你會思考嗎?
這問題雖然好像有點像在開玩笑,可是如果你去問問現在普遍大學生,有幾位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從我自己的感受是,他們甚至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麼。
因為高中前這樣教育制度下的訓練,其實真的大家都被訓練成不必思考,只因為誰誰誰叫我這樣做,所以做到符合標準的要求就好,而不是怎麼做能更好。
甚至不知道唸大學的目的為何,可能只是因為家長老師說要讀大學,所以來拿個學歷,
唸大學的過程中腦袋還會退化,不懂的如何思考問題、思考的方式也沒有邏輯,只是在盲目的鑽牛角尖,
最後課程還是只能淪為:考古題、筆試、標準答案,
反而是教授要求你做Project,特別是Team project,才有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回歸本質
我認為上大學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找回:真正會思考的自己
進大學還是會發現大家都是為了修課而修,大部分人努力挑了爽過的課程,而不是藉這個機會去學習、訓練自己如何思考問題,
一直沒辦法跳脫自己的舒適圈,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在討論一些Team Project時,產生大家都說自己沒想法的最大原因。
大三,這學期我修了一門很特別的課程:法國文化與紙藝應用,
老實說這門課十足震撼,在別人口中這是一門 “硬課” ,班上同學對老師及課程的評價也十分兩極化,
印象深刻的是,剛開學兩星期修課人數,從約40人撤選到學期現在過半,剩下不足20幾人,
這門課程真正重新帶領我學習如何”思考”, 並且從不同的切入點去看待事情及問題, 像是一張紙的顏色、纖維的脈絡、輕盈度、不同材質產生出什麼樣的變化,
甚至是滴一滴水在紙張的擴散程度,都是課堂中你可以關注的問題,
困難的地方在於,全憑你如何用最簡單、最細微的角度觀察出他們的”本質”,
講起來雖然抽象,但其實這就是當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最缺乏的能力,
常常看問題時我們都會從很宏觀、多角度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但當你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出發,才能逐漸的將細節慢慢擴大。
主體意識(主觀認定)
雖然課程中,只講求從材質最真正的”本質”出發,課程的材料也偏向設計面的培養,
不管是老師從外面邀請的老師(業師)協助課程評論,或是要求我們用課外的時間親訪林業試驗場,
其實額外花很多課堂外的時間,但能堅持修這門課的學生,我想大概也不在乎那兩學分了。
矛盾的是,有時候可能教授們強調的「學分及成績,並不是代表你能力價值的東西」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還是很多人以主體意識的方式,去認定這些東西是比較具有參考價值、並且能夠評估能力的指標之一。
而紙藝這門課程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強調主觀意識的重要性(指的是對於事物認定的想法)
在課堂中評估藝術品及學生任何「行為價值」的這些過程,常常發生老師跟邀請的業師會因為主觀認定的不同,造成評價矛盾的情況,
也讓我們在上臺報告時不知所措,可是老師及業師還是很有風度的願意承認自己的疏失,讓我們了解主觀認定上的不同都是需要被尊重的。
身為理工學生的我,往往會優先用客觀的角度分析事情,自從我修了這門課程,開始會對事情陷入哲學性的思考,
甚至不時會質疑事情的正確性,並且會用主觀意識的方式去切入問題,試著從問題中找出自己的答案,
這個答案,不是標準答案,但也不是錯誤的答案,但是我相信,對我自己一定是一個好答案。
勇於發問、不怕犯錯
也因為這門課程做出了一些小小突破,而近期的最大突破,就是開始學著認識真正的自己,
過去很感謝有機會能跟一些新創公司的負責人談話,談話過程中漸漸讓我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以及自己是這麼的不足,
也很感謝他們讓我了解”發問”這件事情,是需要積極訓練的,
當你遇到問題時,提出問題的動機本來就沒有好跟壞之分,所以不要害怕發問,
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大學生能真正實踐(包括我自己), 透過發問能力的訓練,你才能體悟到其實犯錯真的沒什麼,無知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如果已經知道自己不懂了,還不透過向他人發問去克服你自己的問題,那實在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從談話中最獲益的一句話就是:
不管你現在能力如何,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突破自己,你是否願意突破自己?
我自己因為擔任系學會幹部、在計網中心工讀的過程,漸漸的從面對人事物的過程中,才開始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並且學會如何檢討自己,
這些經驗都是磨練自己的契機,過程從開始、當下、結束也有非常多的挑戰跟困難,但是當有機會的時候,一定要期許自己不要因為害怕就不敢做了。
當你將視野放大,你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與平凡。
只能不停的期許自己學習、學習再學習, 畢竟唯有意識到自己犯錯與缺失,才會有不一樣的成長與改變。
Next … ?
總結:思考 + 發問 = 解決問題
當你開始面臨思考如何克服現下的挑戰時,少不了的就是你發問及突破的勇氣,
不過,問題來了,
先問問自己,思考一下:你願不願意挑戰現在的 你自己?
突破現在的自己,往下個階段的前進吧。